# 宜家效应
消耗0碎片

简介:

人们倾向于高度评价他们参与创造的产品,这就是宜家效应。

宜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,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实际意义和感知价值,增强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联系。


来源:

它是由美国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提出的。在研究中提到:「想象一下,当你组装好一张桌子,或许看起来有点小瑕疵,而你的太太与邻居看这桌子则很直接,就是个普通的手工制品,但在你的眼中会觉得很完美,只因这是你亲手创造的」。宜家效应的核心是认知偏差,通过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,拉近用户与产品的距离,产生情感关联。


生活中的宜家效应:

1.小米黎万强建立品牌的“参与感三三法则”,让粉丝表达需求和想法,给予用户参与其中的感觉,进一步成为品牌的忠实粉丝。

2.家居分享社交平台“好好住”,为那些有情调的家居风格创造者,提供了展示自家家居成果的平台,也可以说是宜家效应的体现。


特征:

1.宜家效应本质是消费者一种认知偏差。对于自己付出成果的东西,会更加看重。

2.构建用户参与感。让用户参与进来,亲自创造完成一件事物或者任务,增强事物的拥有感。

3.宜家效应要想“奏效”,就要给用户设置“恰到好处”的参与门槛。如果付出劳动成果没有如期实现,反而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负面情绪。

当然宜家效应最终的营销目的,还是让消费者从对自己价值的认可,转移到更加喜欢这个品牌。


核心:

“宜家效应”核心就是三大关键词:参与感、拥有感、存在感,进一步解释就是:

提升用户参与感,营造用户对产品拥有感,为用户刷足存在感。



应用:

1.提升用户参与感

一款app从开发到上线的每一个环节,尽量用户有该参与,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。

在开发阶段可以建立用户论坛,在论坛上公布开发的进度,邀请用户参与测试,用户可以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建议,确保产品可以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。可以推出用户分享功能,让用户上传自己的作品到app中,其他人可以看到用户的作品,并且做出评价,这个过程可以让用户获得满足感,更有兴趣使用app。

运营人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活动,用户在分享app内容到社交媒体或者是每天签到以后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积分。可以激励用户使用app,提高参与度。

早期的小米也是个成功的案例,让一开始的理工男参与了MIUI操作系统功能和体验的设计,由此获得了第一批非常铁粉的用户,成为了小米手机扩散的基础。苹果公司提供的免费激光雕刻也是为了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。

2.营造用户对产品拥有感

玩微博的用户通常都会在意自己拥有了多少粉丝,玩QQ空间的用户通常都会在意自己拥有多少访客,这就是用户的拥有感。

分析拥有感的成因,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过程量,首先的一点是让用户接受我们的产品,第二步是设计和推出各种吸引用户的功能,让用户为了达到该目标而不断地为网站做一些事。由此,我们可以利用双方互惠的原则,让用户在得到拥有感的同时为我们做一些事情。

其次,对产品的抚摸和试用,也会让消费者产生拥有感。我们拿起一个产品,去摸一个产品,去体验一个产品,都会形成拥有感。比如很多淘宝上有一些大牌会推出30天免费试用,不满意你随时退换全额退款等等,但是当你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,想要放弃掉时很难的,所以试穿试用的这些人,最后要退货的比例并不高。

3.为用户刷足存在感。

还是淘宝的例子,比如说我对这个产品不满意,我去投诉,但是客服的回应非常得当,让我觉得很舒服,我就觉得你很在乎我的想法,就是当我们觉得对方很在乎自己的想法,对方在倾听自己,重视自己的意见的时候,我就会觉得你很重视我。

比如为什么星巴克要把你的名字写在杯子上,并且取咖啡的时候会把你的名字喊出来。,写上你的名字后,它就不只是一杯咖啡,而是只属于你的一杯咖啡,这会让你和这个产品有一个不同层次的联系。强化产品对于消费者“专属”的意义,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。


注意:

宜家效应只在用户【完成任务】时出现,如果产品在组装后立即拆卸,效果会丢失。

由此可见该效应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产生的。如果目标任务遥不可及,用户可能就此望而却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