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锚点效应
消耗0碎片

简介:


又叫沉锚效应,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判断的时候,容易受【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】的支配,习惯地找一个已知的参照物作为比较,确定自己做的是否合理,这个参照物就是一个“锚点”。


也就是说:第一眼的价格/印象,将影响之后我们对这个产品的付出意愿


来源:


1973年,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,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、难忘的证据,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。


例如,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而导致自杀可能性时,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。这时,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济判断,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,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。


生活中的例子:


比如逛超市,看到某某品牌的服装促销打折,傍边一标牌上写着原价999元,现价699元,于是能带来销量的大增;再比如赶大集逛市场,小贩们卖力的吆喝“便宜卖了,不卖10元,只卖5元了”等等.


你会发现这些场景当中,都会有一个对比用的信息,上面提到的999元和小贩吆喝的10元,对比后让你感觉花现在的价格买的很值.


注意:


1. 锚可以被人为设定的

如星巴克咖啡店会卖10 块钱的矿泉水,这是一个“锚”:

矿泉水都卖 10 块了,30 块的咖啡就显得不那么贵了,让消费者喝咖啡喝得“更值”。


2. 锚是可以被消除或转移的


· 记旧有的锚

例如:猪肉涨价了,我们可能会一两星期不买猪肉,但是时间久了还是会像之前一样买猪肉。


·用差异化转移锚


例如:人们是如何从喝普通咖啡,慢慢转向喝星巴克的。

在 80 年代,星巴克通过在咖啡口味、产品价格、门店装修、店员服务等方面进行设计,让星巴克的定位明显不同于邓肯甜甜屋这种大陆咖啡屋。


星巴克通过“优良的咖啡品质”、“浪漫的情怀”、“有品位”、”悠闲的互动“等特质,体验和其他咖啡店完全不一样,以至于消费者不会用邓肯甜甜屋的低价来要求星巴克,反而会把星巴克变成新的锚,用来衡量其它咖啡店。


应用:


1.增加锚点,建立用户评价参照

用展示原价等方式,建立消费者看到优惠券时的评价标准,增加对比选择参照,提高购买欲。


1656942389680433.png


2.多锚点引导,增加用户选择率

优惠券的设计中,常用增加锚点的方式,采用N选一中的方式,引导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从“领/不领优惠券”的选择转换为“领哪一个”的选择,提高消费者的选择率。通过对备选项的设计,引导用户做出选择。


1656942399778322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