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诱饵效应
消耗0碎片

简介:


诱饵效应是指,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,因为第三个新选项(诱饵的加入,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。


通俗地说,顾客在购物进行选择时,会因为一个其他产品的对比,从而选择一个选项更具吸引力的产品(价格、质量、包装等因素)。实际上这是认知偏差,心理学称为“诱饵效应”,“诱饵效应”主要是利用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原则。



生活中的例子:


今天在快餐店点餐,我们有两种选择你会怎么选呢:5元的小薯、12元的大薯。大部分的人可能会选择小的,因为大的对我们来说有点太贵了。


现在,我们再来做一次选择:5元小薯、10元中薯以及12元大薯,你会选择哪一个呢?


在加入了与大薯差不多价格的中薯后,之前被我们认为太贵的大薯是不是看起来更吸引人了呢?这,就是商家让客户提升客单价的小技巧,加入选项B:与大薯价格相差不远,但大小相差甚远的「诱饵商品」


产品设计中的例子:


在逛电商的时候,发现冬天收藏的一件棉衣在降价,对比原价,现价只要三折,领券之后的价格更划算,这使得二手不假思索的下单了。


这个过程中,并不起作用的「原价」,就有「幽灵诱饵」的成分,「原价」的加入,使得「现价」更有吸引力,所以,二手不假思索的作出了购买的判断。


image-20.png



原理:


想要完整呈现诱饵效应,通常我们会有三种性质的产品:


1.目标产品: 通常这是最贵的产品,企业最希望你买的产品(12元的大薯)

2.竞争产品:与「目标产品」竞争的「竞争产品」(5元的小薯)

3.诱饵产品: 特别设计来凸显目标产品价值的(10元的中薯)


当我们因为第三个选项的加入(中薯),而改变了本来面对两个选项(小薯与大薯)的喜好时,这种现象就被称为「诱饵效应」。而我们加入的这第三个选项,也往往就是我们的诱饵,这个诱饵产品通常并不是企业想要直接用来销售的,而是避免客户购买「竞争产品」,转而购买「目标产品」的一种手段。


应用:


1.选择目标商品

你最希望客人购买的产品


2.让目标商品更有吸引力

目标商品通常会比其他的选项更贵些,但同时,又可以马上看出他比其他选项更优异的附加价值(以我们的例子,就是更大的尺寸)


3.创造一个诱饵商品

创造一个可以凸显目标商品价值的诱饵商品


应该至少有3个产品选项:要让诱饵效应成功,我们必须有至少3个产品选项,但也尽量不要超过5个商品

让诱饵产品的价格趋近于目标商品:可以使用相同或是稍微低一些的价格

比如说,我们想要卖珍珠奶茶,我们的目标商品是NT80的大杯珍奶,根据不同的ML数,我们可以看到合理的价格应该为:


•小杯珍奶:20元
•中杯珍奶:40元
•大杯珍奶:80元


现在,为了要凸显大杯珍奶的价值,我们刻意拉高中杯珍奶的价格,让它成为我们的诱饵产品。如此一来,当消费者在面对这三个选项时,可以马上被只多10元,但尺寸多一倍的选项C – 大杯珍奶给吸引。